分类阅读这样教

来源:中国教师报 时间:2022-03-06  阅读:次   |
42.9K

  “天地还没有形成,盘古的大斧子是怎么来的?”

  曾经,来自学生的发问让我无力招架。学生之所以有这样的疑问,是因为没读懂课文吗?我引以为傲的套路“齐读课题—学习字词—概括大意—品词析句—体会情感或明白道理”适应每篇课文的教学吗……带着这些问题,我研读了特级教师薛法根及其团队编写的《文本分类教学》。

  根据文体分类来教单篇课文,是我从这套书中收获的第一个经验。我尝试根据不同文体的特征、教学价值设计教案,并在课堂上进行检验。后来教神话《盘古开天地》一课,我不再使用以往的教学套路,而是着力指导学生在读读、想想、说说等环节中体会神话之神奇。如此,学生就不会再将神话当作普通的记叙文来读,更不会用常识来判断神奇之处是否合理。

  《文本分类教学》让我知道了各类文体该“教什么”,根据教学内容选择“怎样教”,课堂充满了活力和趣味。我便把这套书推荐给同事,教研组以此为主要参考确定教研主题。大家每月研究一种文体,通过问卷调查、课例研究、读书交流等方式,梳理出适合本校学生的阅读范式。以童话教学为例,我们梳理出中年级童话文体分类教学范式:第一步,给支架,把握童话的主要内容;第二步,品语言,感受童话的奇妙丰富;第三步,找规律,发现童话的固定结构或类型;第四步,编童话,运用学到的语言或结构类型创编故事。这样从会教一篇课文到会教一类课文,课堂效率大大提高,教师的教研热情也空前高涨。

  这种“由篇及类”的做法给了我们更多灵感,有教师建议开阔教研眼界,尝试围绕文体分类进行群文阅读、整本书阅读。于是,我们立足这套书又阅读了其他有关文体分类教学的书籍,再结合教材中的“快乐读书吧”栏目设计丰富多彩的阅读课,激发学生课外主动读书的兴趣。以民间故事为例,学生通过群文阅读发现,民间故事常常有大团圆结局,表现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追求;民间故事中还经常设置一个穿针引线的次要人物,以推动故事发展,等等。通过这些发现,学生不仅找到了读书的乐趣,还逐步构建起自己的阅读经验;这些发现又帮助学生持续拥有阅读兴趣,从群文阅读逐渐进入整本书阅读,落实了教材精读、略读、课外阅读“三位一体”的理念。

  《文本分类教学》这套书是薛法根团队的研究成果,其中呈现的共同体成长范式也引起了我的兴趣。

  时值学校要求组建学科工作坊,我再次阅读这套书并有了新发现:立足教材和学生的专题研究是共同体发展的源头活水;“理论+课例+评析”的方式,在课堂上既能检验专家的理论假设,又能提高教师的教研能力,更适合一线教师;团队组建合理,既有专家高屋建瓴的引领,又有一线教师的多样实践,充分实现了研修活动的重心下移……第二次读完这套书,我开始组织工作坊活动:先立足本校实际确定研修主题;接着按一定比例确定工作坊的核心成员、骨干成员和种子成员,并根据成员特点分配任务;然后确定“同课异构+多角度评课+读书微论坛”的研修环节,让理论学习的成果落地,也让课堂实践有了理念支撑。

  从读这套书到读更多专业著作,从阅读到教学实践,从孤身独行到团队共进,从解决教师困惑到落脚于学生学习,我从这套书中收获的何止几句格言、几个案例?薛法根及其团队的研修精神,值得我一学再学。

  (作者张小娟系河南省济源市济渎路学校)


  (正文结束)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