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教而教的“良知课堂”

来源:中国教师报 时间:2022-03-07  阅读:次   |
42.9K

  课堂是立德树人的主渠道,是人才培养的主战场。课堂不变,教育就不会变;教育不变,学生就不会变。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顾明远说:“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上好每一节课,教好每一个学生,首先要把课堂教学搞好。从我国当前的教育来说,课堂最根本的问题是从教到学的转变。”

  山东省聊城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深圳路小学一直致力于课堂教学改革。在我看来,只要深入课堂,便能发现问题。在听课中我发现了课堂上氛围沉闷、教学效率低下的情况,这样的课堂显然抑制了学生的成长。于是,我带领教师开始解剖课堂,改进教学,力图改变课堂上“教师教得太累,学生学得太苦”的现状。

  教师观念变,则课堂样态变

  课堂要改变,首先要改变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学校先后分批次派团队到上海、四川、重庆、北京等地参观学习,同时不定期邀请知名专家学者到学校作专题报告。通过这种“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引导教师转变观念、提高认识,坚定课堂教学改革的信心和决心。

  在此基础上,学校构建教学研究共同体,以教研组、年级组、备课组为基本活动单位,要求全体教师参与“个人构思——组内研究——写出个案——交流讨论——达成共识——形成导学案”的全过程。通过同伴互助、专家问诊、学情调查等,推动课堂教学改革。每周四、周五下午两个小时是学校大教研时间,每次观课议课则是最受教师欢迎的教研活动,大家坦诚交流,为好课建议献策。

  观念的转变还来自不断的反思。撰写教学反思是教师改进教学的重要方式。在教学反思中,教师常常这样梳理:课堂上,我是否照顾到了潜能生?合作学习有没有达到实效?学生展示的缺陷在哪里?对学生的评价语是否恰当?有没有及时回应学生的提问?合作、探究性学习是否在走形式?只有及时记录不足,并对这些问题作出深刻剖析,才能不断改变教学行为。

  渐渐地,教师实现了教师角色从“知识传播者”到激发学生创造的“引导者”的转变,从灌输式向启发式、参与式、讨论式、分享式的教学方法转变,从注重知识点传授的“以教为中心”向知识、能力与素养并重的“以学为中心”教学理念转变。

  课改之初,一位老教师曾抱怨:“我写了20多年的教案,第一次写导学案感到非常不习惯。”但是大概半年以后,我再次走进她的课堂发现,整个课堂发生了很大变化: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有序进行,讨论得热火朝天;学生展示的时候,声情并茂,有理有据。课后议课时,这位老师说:“今天我终于理解了校长说的‘最好的学习就是讲给别人听’这句话,我觉得这样的教学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快乐。”

  “双线结构”背后的学教翻转

  在实践探索中,学校建构了全新的课堂教学体系——“良知课堂”。何谓良知课堂?我们认为,教育就是唤醒孩子的良知。良知课堂就是在课堂上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站在育人的高度教书,育人大于教书,育人先于教书。秉持这种教学的高阶思维观照课堂,通过学生生而有之的求知欲、生而有之的向善心、生而有之的行动力,引导学生相信美好,心怀理想,学以致用,知行合一。

  课堂上,学生自主学习,敢于提问,大胆展示,即“良知”;教师不包办、不打扰,不教而教,保持反思的习惯,即“良知”。

  良知课堂是学校在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心理特点和教学规律的基础上,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手段,以“先学后教、以学定教、不教而教”为追求,构建以学生“学”为核心的理念体系,实现教师由“教”向“学”的根本转变。

  良知课堂循着学生如何“学”、教师如何“教”两条主线,构建了学生“自学—合学—展学—思学”和教师“导学—查学—助学—测学”的课堂教学范式。

  “学生学”是明线。所谓自学,即学生以自主学习为课堂的起点,及时做好自我评估,把不懂的问题带入小组。所谓合学,旨在培养学生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小组内开展有效的合作、探究,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解决疑难问题、巩固提升知识。所谓展学,即展示汇报,分为组内小展示和班内大展示。组内小展示由小组长组织,解决最为基础的问题。班内大展示,一要有展示,二要有点评。展示时小组选派代表在班内展示带有共性的、易错的问题,由教师进行点评。所谓思学,即总结反思,重新整理导学案,总结本节课学到了哪些内容,自己受到了什么启发。

  “教师教”是暗线。所谓导学,即教师用图片、视频或者讲故事等形式为学习创设情境,然后出示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本节课需要解决哪些问题,并发放导学案。教师引导贯穿于教学各个环节,旨在启示、点拨学生。所谓查学,即教师在学生自主学习时及时巡查学情,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适时转入下一步的学习。所谓助学,即学生在合作学习中遇到困难时,教师给予点拨、启发、帮助。所谓测学,即达标检测、巩固提高,让学生根据自身学习情况完成导学案的达标检测内容。

  良知课堂是一项育人工程

  良知课堂的背后是一套完整的体系,即“1345育人模式”。

  “1”,指一个核心,以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核心。

  “3”,指三大策略,即运用情境导学、小组合作、分类施策三大策略。所谓情境导学,即以导学案为学习路线图,以教师的情境引导为方法,以学生自主学习为核心,师生合作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模式。通过优化导学案设计,建立目标导向、任务导向、问题导向的课堂结构。所谓小组合作,即以“小组合作学习”为依托,形成学习共同体,通过生生自学、生生互学、生生互教,有效促进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主管理。所谓分类施策,即教师在教学中根据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能力以及自身素质,选择适合每个学生特点的学习方法,并有针对性地施教,做到三个突出:一是突出主体地位,课堂以学生为主体,把时间和空间交给学生;二是突出学习,以学习为核心,贯穿课前学习准备,课上小组讨论,课后追根究底全过程;三是突出合作、探究,引导学生自主发现学习、合作研讨学习、深度探究学习。

  “4”指“四大工程”,即借助课堂流程、班组文化、教师研修、家校协同四大工程。课堂流程的重构前面已经解读过了。所谓班组文化,即各班师生自主设计班名、班训、班徽、班歌及班级公约等,增强班级凝聚力,打造个性化班级。所谓教师研修,即搭建教师研修培训平台,学校构建了教学研究共同体,以教研组为基本单位,通过集体备课研制导学案,加强师生之间的对话交流,实现师生共同成长。所谓家校协同,即推动学校、家庭、社会的教育目标一致、教育理念趋同、教育过程同步、教育方法互补、教育资源共享,实现共同育人的目的。学校先后完善了家长开放日制度、重大活动参与制度、家长委员会活动制度等,明确了学校特色活动家长参与要求、评价内容等,为建构科学、合理的教育协作网络打下了坚实基础。

  “5”指五种能力。良知课堂的学生学习包含五个要素“学、问、思、辨、行”,即学习、质疑、思考、鉴别和行动,是一个完整的学习过程。良知课堂有“五让”策略,即文本让学生读,见解让学生谈,难点让学生议,方法让学生寻,规律让学生找。在这样的过程中,良知课堂着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力、思维力、表达力、质疑力、合作力五种能力。

  抓住“教”“学”之根

  让学习真实发生,进而走向深度学习,是课堂教学改革的风向标。课堂上教师既要追溯知识的本源,讲清楚来龙去脉,厘清知识发展的过程,抓住知识线索之“根”;又要遵循学生学习的规律,发现学生学习成长的需求,找准学生学习规律之“根”;还要把握“教”的规律,了解不同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教学组织形式的本质和特征,抓住教学方法之“根”。

  教师把问题抛给学生,学生两人一对,四人一组,对问题进行认真讨论、解答。这样的课堂唤醒了学生的好奇心,满足了学生的探究欲,也让学生在碰撞中释放了天性。知识在不觉间内化于心,能力于无形中外化于行,学生的综合素养大大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职业幸福感也得到了提升,实现了师生共同成长。

  改革实施以来,学生和教师都发生了很大变化。有教师说:“孩子在帮助别人的过程中,对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刻全面,不仅会学而且会教,语言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组织管理能力都得到了锻炼;而相对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第一时间能查漏补缺,获得及时帮助。在交流讨论过程中,有些原来胆小、内向的学生会被氛围所感染,积极主动投入到学习中,让学习变得更高效,更有成就感。”学生也非常喜欢这样的课堂,有学生说:“这样的课上得太有趣了!感觉上课节奏变快了,知识不用死记硬背,在小组的交流中自然就掌握了。小结时,我们根据学到的知识自己编制题目,我非常愿意做出题人。”

  良知课堂关注了“如何让学习真正发生”,师生共同设计基于真实问题的学习任务,在目标引领下,过程性评价伴随始终,逐渐把学生培养成向善、向好的终身学习者。

  (作者宋德敏系山东省聊城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深圳路小学校长)


  (正文结束)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