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新时代教师教育“建强做优”

来源:中国教师报 时间:2022-03-07  阅读:次   |
42.9K

推进新时代教师教育“建强做优”

教育部教师工作司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

  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是构建高质量的教育体系的重要基石。高质量的教师队伍从哪里来?从优质的教师教育中来。教师教育是教育事业的工作母机,是提升教育质量的动力源泉。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的《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提出“大力振兴教师教育,不断提升教师专业素质能力”,将教师教育放在重要位置。当年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坚持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工作。

  全国教育大会之后,教育部专门出台《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年)》,着力从源头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着力培养造就党和人民满意的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教师队伍。当前,构建世界一流的、有中国特色的教师教育体系,已经成为深化教育改革提升质量的攻坚点。在先后出台职业教育教师队伍、高校教师队伍建设文件的基础上,“十四五”将推动出台《新时代基础教育强师计划》,全面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建强教师队伍首先是要强师德,“教师发展,师德为要”,教育最重要的使命是培养师德高尚的教师。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引导广大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争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好教师。大力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全面提振新时代师道尊严塑造新时代教师形象是新时代教师教育的题中之义,我们应常态化开展师德专项教育,将新时代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全面落实到新教师岗前培训和在职教师全员培训中。

  建强教师队伍需要加大对师范院校和师范专业建设支持力度。师范院校和师范生是教师队伍最主要的产出地和后备军。“十四五”期间,我们将着力构建师范院校为主体、高水平综合大学参与,开放、协同、联动的中国特色教师教育体系。会同国家发改委推进教育强国工程,重点建设一批国家师范教育基地,打造师范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排头兵、领头雁。实施师范院校协同提质计划,发挥高水平师范院校引领作用,推动师范院校间课程资源共享、建设经验分享、教育科研合作,整体提升教师教育办学水平。开展国家教师队伍建设改革试点,打通教师培养、管理、使用、发展、保障等环节,推进地方政府、高等学校、中小学“三位一体”协同育人。部分地区出台了教师教育创新行动计划、“新师范”建设方案,在当前迈向教育现代化的进程中,师范院校及其师范教育需要与时俱进和创新改革。

  建强教师队伍需要注重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与能力。教师是教育改革与学校发展的第一资源,专业化是教师职业的基础,是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目标与根本旨归,教师专业化必然要求教师教育专业化。在新时代教育背景下,我们将大力推动高素质教师人才培养。持续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推动本科和教育硕士研究生阶段整体设计、分段考核、连续培养的一体化卓越中学教师培养模式改革,加大教育硕士培养力度。进一步完善部属师范大学师范生公费教育政策,推进“优师计划”师范生培养,重点为中西部培养补充高质量师资。大力推动教师职前职后培养一体化,完善中小学名师名校长培养体系建设,实施新周期中小学名师名校长领航计划,搭建教师培训与学历教育衔接的“立交桥”,支持在职教师学习深造、提升学历。同时,加强教师教育学科建设,强化教师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在专业发展、职称晋升和岗位聘用等方面予以倾斜支持。

  信息时代的到来、人工智能的出现让教师获得了多样化的职前学习和终身发展途径,教师教育要走向与人工智能、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目前,教育部正大力推动加强教育信息化应用统筹,协调推进教育大脑建设。在教师队伍建设信息化方面,从2018年启动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行动试点,到2021年公布第二批100个试点单位名单,我们持续推动充分利用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推进教师教育信息化教学服务平台的建设和应用,开展教师智能教育素养提升行动,探索人工智能助推教师管理优化、教师教育改革、教育教学方法创新、教育精准帮扶的新路径和新模式,提升教师队伍治理现代化水平。新一代人工智能赋能教师教育将对教师教育改革产生深远影响,我们将进一步挖掘和发挥教师在人工智能与教育融合中的作用,助推教师教育从传统走向现代。

  步入新时代,教师教育工作迎来前所未有的契机,但传统师范教育培养模式不适应改革需要等弊端仍未充分解决,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协同努力。今年,《中国教师报》特别创办《教师教育周刊》,聚焦教师教育模式改革创新,并将全面呈现各地各校建强做优教师教育、推动教师教育改革发展、全面提升教师素质能力的好经验和好做法,我们期待《中国教师报·教师教育周刊》能为推进新时代教师教育贡献一份力量,成为提高教师教育水平、交流教师教育经验的重要平台,为教师队伍建设作出新贡献。


  (正文结束)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