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润泽的教室”里生长

来源:中国教师报 时间:2022-04-11  阅读:次   |
42.9K

  接手新班,我一直在思考,要把班级带到哪里?要培养什么样的孩子?

  开学第一次班会,我们给班级命名为“润泽的教室”,并围绕“什么是润泽的教室”“在润泽的教室里我们应该怎样做”两个话题展开讨论:有的孩子说,教室是图书馆、阅览室;有的孩子说,教室是实践场、探究室;有的孩子说,教室是陈列间、展览室;有的孩子说,教室是信息资源库;有的孩子说,教室是习惯养成地……

  在孩子们眼里,“润泽的教室”是和谐温馨、积极向上、安全又友好的。这样一间小教室承载着我们的大梦想。怎么才能把这个梦变成现实呢?

  共商解决办法

  说好的共建美好班级,可不到两天,孩子的问题就出来了。卫生部长找到我说:“老师,我不想当卫生部长了,大家的东西都乱放,不听我的话。还有,今天该‘小蜜蜂’组扫地,可是他们没打扫干净就跑了。”孩子终究是孩子,会说,但执行起来就困难了!

  我们一起商量解决办法,落实策略是:用整理箱统一收纳杂物,大家相互提醒,做到“保管好个人物品,人走椅回桌面净”;卫生打扫不干净的小组第二天继续打扫;走读生早上进教室前先进洗手间,把鞋上泥土清理干净后再进教室。

  到底是和孩子协商出来的规则,执行起来更容易。接下来,教室卫生我放手了,孩子们却做得比以前好多了。看来,不怕有问题,只要找到原因并想出办法解决就好。希望孩子们每天都有一点进步。

  创办“润泽银行”

  孩子们升入六年级后的第一天,我把岗位竞聘说明贴在班级事务栏里。奇怪的事情发生了,竞聘完全没有了以往的火爆,孩子们不愿意参与岗位竞聘。

  晚饭后,我与在操场上跳皮筋的几个女生聊起此事,她们说参与班级管理事情多,六年级了,怕影响学习。听了这一席话,我在想:“应该借助什么样的班级评价机制激励孩子?”

  开办“润泽银行”的想法在我头脑里跳出来。这一设想孩子们很赞成,我们一起细化了评价内容与标准。全班每个人通过竞争岗位挣“工资”,“工资”是孩子自己设计的“润泽币”。大家列出班级需要设立的岗位并确定相关岗位工资,如护花使者2名,主要负责给班级植物浇水、施肥,花盆摆放及卫生,每人每月岗位“工资”400元,如果工作有创意,还会发放创新“工资”;书包长1名,主要负责提醒同学整理书包柜,保持书包柜的干净、整洁,每月岗位“工资”450元;小组长5名,负责收发、检查家庭作业,督促小组成员学习,每人每月岗位“工资”600元,如果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同学,还可以获得50元创新“工资”;“行长”“副行长”各1名,主要负责岗位“工资”监管及公示,每人每月岗位“工资”600元;财务2名,主要负责“工资”统计、计算等相关的财务工作,每人每月岗位“工资”500元……每月获得“工资”最高的5名学生为班级小明星。

  “润泽银行”开业几周后,孩子们手里有了不少“润泽币”,为了持续激励他们进步,我在家长的支持下开起了班级超市,“润泽币”可以在班级超市流通使用。孩子们将家里的闲置物品拿到班级超市进行交易,他们兴趣高涨,更加努力“挣工资”、学理财。

  拓展服务范围

  每个月末,“润泽银行”都要在“行长”组织下开展全员考核。孩子们纷纷发言,给各岗位点赞,并给予1+1评价(优点+建议)。我发现志愿部的孩子低头不语,因为没有人给他们点赞。部长委屈地说:“老师,我们不是不愿意做事,是我们不知道该做什么。”话音刚落,纪律部的一个孩子说:“我觉得我们班的工作都安排到人了,志愿部的确没有什么事情可做,但你们可以拓展服务范围,比如帮助低年段的弟弟妹妹做事情。”这句话给志愿部的孩子指明了方向。

  第二天中午,一年级的一个班主任在学校群里表扬我们班孩子,并上传了三个孩子在一年级教室认真打扫的图片,这让我很自豪、很感动。我表扬了志愿部的三个孩子,全班孩子也为他们竖起大拇指。

  时间一天天过去,一年级所有班级的班主任都在群里表扬我们班的孩子。夸他们不仅地扫得干净,物品摆放也很整齐,指导弟弟妹妹劳动还特别有耐心……我觉得很奇怪,志愿部就三个孩子,怎么可能帮助到一年级所有班级?问其原因,部长说现在申请加入班级志愿部的已经有12名学生,刚好每班2名。太棒了!我给孩子们竖起了大拇指。

  有了这些正能量的传递,申请加入志愿部的孩子越来越多,服务内容也越来越丰富,比如他们主动为低年级的弟弟妹妹提书包,教弟弟妹妹剪指甲、整理书本、系红领巾……

  这次月评,志愿部成员得到了全班孩子的一致好评,被评为优等。问他们想要什么奖励,他们脱口而出:“给我们增加100元岗位‘工资’。”看来,体验到成就感的孩子“工作”上瘾了。

  现在,“润泽的教室”里每天都会有各种各样有趣的故事发生,孩子们在这里一点点发生着变化。孩子们喜欢这个由自己亲手建设起来的“润泽的教室”。

  (作者潘 苹系湖北省宜昌市伍家岗区伍家岗小学)


  (正文结束)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