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本教研”破解乡村教师成长难

来源:中国教师报 时间:2022-04-11  阅读:次   |
42.9K

  乡村振兴,特别是薄弱地区乡村的发展与振兴离不开乡村教育发展。当前,不少乡村地区大量农民工外出,留守儿童增多,“送教”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缓解乡村学校经费短缺、乡村教师交通不便、工学矛盾等问题,但对于乡村教育而言,对一两所学校的培训往往不能满足需求。去年“国培计划”送教下乡培训过程中,我们在送教的同时开始探索“乡本教研”。

  什么是乡本教研?顾名思义,就是为了提高整个乡镇的教育教学质量,召集全乡镇同学科教师进行教研活动,这种教研活动有效解决了乡村小学没有同年级教师教研交流的难题。

  瞄准课标“真教研”

  第一次下乡问诊课堂,教师讲过课后,主持人请大家分别对这堂课进行评议,但学员要么说不出所以然来,要么无关痛痒地夸几句。我们感觉教师评课不专业、不到位。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现象?调查显示,许多乡村教师没有读过课程标准,特别是小学语文统编教材全面使用以来,教材“双线结构”和“三位一体”的编排理念乡村教师并不清楚。课程标准是一切教学活动的总纲领,没有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乡村学校的听评课和教研活动便会失去航向。须知,教师只有了解课程目标以及文本性质,才能更好地备课、实施教学,通过对文本的分析比较,找出课本的重点难点,做好教学规划,并有效开展教研活动。

  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在送教过程中给全体学员布置了一项任务:精读课程标准,写好读书笔记。教师熟悉课程标准之后,才会更加明晰上课的目标与方向,而且在教研评课中也会更有针对性、科学性和有效性。

  前来下乡送教的名师都是县域范围内的名师,他们不仅仅课上得好,培训、微讲座样样都行,对教材、学情、学员需求都了如指掌。可喜的是,通过两三次送教,教师深入理解课程标准后,乡村教师逐步建立起“学习共同体”。

  听课评课“大变样”

  乡本教研是在校本教研的基础上拓展的一种在全乡范围内同学科教师集中教研的模式。平时,乡村学校教研活动一般是同学科教师听课之后简单评课,授课教师很难在这样的评课中得到成长。思虑再三,我们决定改变这种现状。

  去梁庄乡送教时,我们组织全乡的同学科教师同课异构,同年级的教师集体听公开课,然后组织所有听课教师和教研组长观课、议课,进行课堂研磨,帮助乡村教师有效解决在实际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例如,在小学语文课堂诊断中,大张小学教师蔺玉慧执教《夏天里的成长》一文,这是六年级第五单元习作单元的一篇文章,蔺老师在讲课中遵循了一般的流程,却忽视了本单元编排的特殊性,目标制定时又忽略了单元导读中的语文要素。所以,她把教学目标定位在本文“写了什么内容”,而不是关注作者是“怎样围绕中心意思来写的”。

  在接下来的研讨中,结合课例,经过一番细致的推敲、复盘,大家得出了相对一致的认识:在授课之前,每一个执教者一定要仔细研读文本、明确教材编者的意图,知道自己要“教什么”“怎么教”,明确教材编者编排的目的是什么。教师只有清晰地知道课堂教学目标,才能更好地达成教学目标、优化课堂教学,从而提高课堂实效。

  随后,每位听课教师还进行了有针对性的评议,有的教师从课程标准的角度进行诊断,一针见血;有的教师从细微处分析评判,精准把脉。名师与教师面对面交流、点与点碰撞,真正激起了创新的火花,达成了有效教研。

  名师工作室“传帮带”

  研课磨课之后,我们进一步思考:如何在下乡送教活动之后持续关注农村教研活动的有效开展,真正以乡镇为单位帮助其建立起切实可行的教研模式?有道是“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送教下乡,不仅是送课、送方法,还要让教研员培养的“代理人”扎根农村学校,组织指导以后的农村学校教研活动,形成乡镇学校蓬勃向上、持久不衰的教研常规活动。

  为此,我们探索了构建名师工作室精准培育乡村学校学科骨干的方式。名师工作室通过开展网络教研,让名师与乡村教师线上进行交流切磋,将乡村骨干教师打造成能组织开展教研活动的教研组长。同时,名师工作室帮助各乡镇制定乡本教研制度,定期组织教研活动,让骨干教师到普通教师课堂听课,通过听课评课、教学会诊、互动对话、探讨交流等,帮助他们提高水平。

  通过将送教下乡与校本教研、乡本教研有效融合和对接,我们既改变了以往送教与研训相脱离的传统方式,又指导了乡村学校自主教研的开展。“送教”送去的不仅是教育理念和技术,也为城乡教师搭建了互动交流的良好平台,促进了城乡教师“学习共同体”的形成,让优质教育资源和经验得以共享,进而构建农村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支持体系。

  (作者吉茂飞系河南省柘城县教师进修学校)


  (正文结束)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