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一本书,留住璀璨童年
六年时光,弹指一挥间。翻开相册,任何一张照片都能将我们拉回到从前;点开视频,一帧一秒,都是璀璨童年。
想留住这一切,就拿起手中的笔,写一本书,署自己的名,每个人都是作者。
每个孩子写一本书的计划,就这样一边在我的心头潜滋暗长,一边又在一个平常的日子不经意地启动了。
设计封面,无限留白。如果把这本书比作一幢房子,我们既没有效果图,又没有设计理念,更没有室内布局,也没有搭建任何框架,甚至连地基都不是很牢固,居然轰轰烈烈地开始选址、命名、建造起来了。
为了看起来像一本书,为了给孩子足够的空间和自由,我选择了B5尺寸的纸张。一张白纸上没有任何横线或方格,无限留白,只是纸张比平时厚一些,这样更有质感。
孩子们兴致盎然地画呀,写呀,设计好了封面,写好了书名,还像模像样地加上了出版社。
如《匆匆的我们》《那些年》《几帧从前》《六年犹如流星雨》《我们》……我摩挲着每一本“书”的封面,它们仿佛在我的书桌上变得越来越厚,渐渐立体起来。
封面定下来,就像房子装好了大门。至于里面的装修,我们有自己的风格,有源源不断的故事排队等候,并不刻意先写哪一个。可以按时间进程,也可以按主题划分,抑或是在照片中获得灵感。
第一篇,我建议孩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设计“一训四风”的字体创作。我认为,一所学校的校训,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一定的感召力,能起到激励的作用,进而内化为一个人的行动和价值观。如我们学校的校训:育真人,求真知,成真才。
我希望,学生带着“真”字前行!
接下来,我沿着学生刚进入小学时的足迹,从学校举办的活动入手,如“新年音乐会”“亲子运动会”“入队仪式”等,一天一个主题,打开他们的写作思绪。在写作之前,我让他们欣赏当年参加活动时的批量照片,让孩子慢慢找回当年的记忆。
绘本共读,探索画面。这种文配画的微写作,让孩子越来越感兴趣,配图也越来越有意境。与此同时,我又找到这些年我们一起读过的绘本,与孩子一起重温。如《我的爸爸叫焦尼》中,爸爸、妈妈和儿子狄姆围巾的配色寓意,《大脚丫跳芭蕾》中许多细节密码,给孩子一些创作的灵感和启发,原来配图也是一本读不尽的书。
有些孩子在摸索中创造了自己的配图风格,形成一本书的排版特色;有些孩子在布局上不拘一格,每天都有新的惊喜;有些孩子还在探寻的路上,点滴积累也是一种成长。
差异展示,共学共进。我每天都将孩子的作品拍下来在公众平台进行展示。一方面因为有了更多关注的目光,对孩子来说是一种激励;另一方面,每个孩子都能欣赏并学习别人的作品,在共学共进中收获更大的进步。为了让这本书有一个看得见的进度条,我给展示栏目确定了一个主题,主题名称选自学生谢黎琨的《几帧从前》,这样形成系列,让写作更有动力,进而距离自己的目标越来越近。
孩子们每天写,我也每天写,一不小心,这个系列已经进行到第十六期了。
毕业前,每个孩子写一本书,留住璀璨童年,是我们共同的愿望。当初定下这个“宏伟”目标的信念,似乎不足以支撑我们抵达远方。但我们深深知道,抵达远方的人,一定有目标背后的行动。于是,先埋头赶路,不问西东,哪里水草丰美,文字就向哪里迁徙,没有停歇。
走着走着,不知不觉,心中的那本书已若隐若现,慢慢变得清晰起来。
(作者潘佳梅系江苏省扬州市育才实验学校)
(正文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