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的文化品质

来源:中国教师报 时间:2022-05-22  阅读:次   |
42.9K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养育一方人的,不仅有地理意义上的“水土”,还有文化意义上的“水土”。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历史、风俗,千百年的沉淀流传至今,就汇聚成了这片土地的文化。如何发挥地域文化的育人功能,让学生从文化中学习知识、获得成长,进而了解这片土地、热爱这片土地,应该成为地方文化类课程建设的重点。

  许多学校都认识到地域文化的重要性,开设了一系列相关课程,课程的载体一般以语文、历史、地理等学科为主。学生在课程学习中,追寻先民的脚步,丈量脚下的土地,寻找这片土地上流传的一个个动人故事。那么,这样的课程是否可以再拓展、再丰盈一些?山东省淄博市张店区实验小学就进行了这样的尝试,打造了以“齐文化”为核心的融合性课程。

  说到齐文化,我们自然会想到《史记·齐太公世家》“封师尚父于齐营丘”,想到春秋五霸、战国七雄,想到管仲、晏婴、邹忌、田横等一个个响亮的名字,想到瓦当、刀币等穿越历史长河的古物。这些都是天然的教育资源,学校要做的就是将它们整合起来,按照学生兴趣需求和素养发展,梳理成扎实而厚重的课程体系。

  学校充分意识到“融合”的价值。他们将齐文化的内容进行拆分,包括“齐人”“齐事”“齐景”“齐物”等,每一部分都形成一个学习主题,对应语文、历史、地理等学科知识,让学生通过合作、探究、展示的形式开展学习。主题学习往往是单学科知识难以解决的,这就自然形成了跨学科的知识架构,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调动多学科知识,综合学习某一个主题。

  除了学科知识的融合,学校也在主动尝试“五育融合”的教育模式。知识学习属于智育,绘画创作属于美育,“蹴鞠”运动属于体育,制作道具属于劳育,依托课程培养热爱家乡的情感属于德育。这些教育元素并非空无依傍,而是都能在齐文化中找到根源;学校的实施方式也并非割裂的,而是以活动为主题,将这些教育元素自然而然地融合在一起。这些活动,可能是外出参观,可能是排演剧本,可能是预先设定的情境,也可能是生活中的真实问题……有了活动主题作为引领,围绕学生兴趣和学生素养建构的课程系统自然可以有条不紊地实施下去。课程实施过程中的效果反馈,以及课程资源的深入挖掘,也会成为齐文化课程不断更新的不竭动力。

  那么,课程更新的方向是什么呢?现有的课程已经具备了成规模、成体系等特点,我想下一步的发展方向应该是更加专业、更加深入。齐文化博大精深,学校可以根据自身优势,寻找几个课题进行专业而深入的研究,打造某个领域的精品课程。打造精品课程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这本身也是一个教学相长的过程。当然,无论专业、深入,还是打造精品课程,其出发点仍然应该是学生的兴趣和素养,如果脱离了教育规律,那么课程也就失去了原初的意义。


  (正文结束)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