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学子走进教育博物馆上“沉浸式”思政课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 时间:2022-08-26  阅读:次   |
42.9K

  “在这堂课上,两位老师的讲述让文物‘说话’,让文献‘发声’,我们在博物馆内找到了自己独有的历史‘归属感’和‘亲近感’。更重要的是,通过这堂课,让我们明白了做人要有理想,有追求,有担当。”开学前夕,一堂沉浸式思政课在浙江省宁波教育博物馆内开讲,宁波三中高三(8)班的刘书园和同学们走进博物馆听课,当天一起上课的还有宁波五乡中学的高三新生。

  这堂“大思政课”的主题是“博物致知,寻甬上教育之光”。两名执教老师分别是五乡中学的历史教师陈欢夸和宁波三中的思政教师马宇婷。

  “宁波教育博物馆的展陈设计与馆藏文物不仅完整反映了宁波古今教育的发展历程,也与统编版高中历史教材的诸多知识点契合,这就为高中历史复习课在博物馆内进行创造了可能。”本课设计者之一陈欢夸有着多年的博物馆志愿者经验,他发现宁波教育博物馆三楼的“甬上先风”馆记录了宁波三中等一批百年老校走过的近代教育不畏强权、守正创新之路,既是高中历史课程内容的鲜活案例,又是“大思政课”的丰沛道德养料和强大精神动力,五乡中学与宁波三中又为同一协作体学校成员。为此,本课特邀宁波三中思政教师马宇婷共同设计和执教。

  两位老师在前期调研的基础上,共同探讨针对特定学情和校情,在课程思政理念下融入校史资源,实现“按需定制”,推动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协同育人,构筑起培根铸魂的生态圈,同时激发学生对家乡和学校的热爱之情,增进校际情谊。

  在本课一开始,陈欢夸老师首先梳理了一份历史教材知识与博物馆资源的对照表,鼓励学生通过自主参观,打通教材内容与博物馆资源的边界;然后布置了本课的全员学习和分组探究任务。

  在二楼“文教之邦”馆,同学们在陈老师的带领下,领略了古代宁波教育的发展历程,特别是两宋和明清两个高峰的突出成就,增强了对祖国和家乡的文化自信。在三楼“甬上先风”馆,借助与宁波三中有关的实物、文字和图片,马老师和陈老师展开了辩证分析和历史解释,从理论上阐释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和“中国文化为何能传承至今”的问题。

  在随后的分组任务环节,同学们通过现场参观、自主获取信息、小组成员互助等形式,完成了各自的探究任务并现场汇报交流。五乡中学学生以“宋韵流芳:两宋宁波书院兴盛现象”为探究主题,介绍了两宋时期宁波地区的代表性书院,结合史料分析了宁波宋代书院兴盛的原因及两宋书院的历史贡献,特别关注到了两宋宁波书院兴盛与明清之际宁波思想繁荣之间的联系。

  宁波三中学生以“家国寻梦:抗战时期宁波教育的薪火接力”为探究主题,依据抗战时期的三中简史绘制出了学校迁避线路图,实现了历史学科与地理学科、信息技术的有机融合,并发挥了学科育人功能;随后宁波三中学生还分享了关于抗战时期宁波学校内迁的感人故事。

  宁波教育博物馆馆长黄兴力认为,将丰富的博物馆资源有效转化为中小学教育教学资源,让更多的学生有机会与文化瑰宝面对面,是极具意义的教学探索。

  参与执教的马宇婷老师说,这堂博物馆里的“大思政课”既是转变教学方式、拓展育人途径的有益探索,也让学生在历史中回溯初心使命、激活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记者 史望颖 通讯员 陈欢夸 马宇婷)


  (正文结束)

相关阅读: